流通經營者高峰論壇/許士軍:虛實整合 互助互利

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表示,傳統觀念下的產業結構已不能反映實際上的產業運作,隨著市場權力位移,從製造商轉移到通路商,再轉移到消費者,已出現嶄新的產業結構,無法使用過去的產業分類來界定。當消費者手機在手,從買東西、支付、取得資訊通通皆可仰賴行動裝置,手機代替了商店,金流、物流、資訊流都在其中,只能用「生態」來解釋、來了結其發展策略。

許士軍10月5日以「生態觀念下的產業轉型」為題,發表演講。他表示,傳統觀念下,產業結構分為三級,分別是一級:原物料天然資源、二級:製造業/動力產業、三級:流通業/服務業,這代表歷史發展的演進階段,但已無法反映實際上的產業運作,甚至限制產業的發展。以流通業來看,過去的流通業由於沒有網路和數位科技,多層次通路曾蓬勃發展,但它的交易成本很高,而且每個通路只能做到部分最佳化,不僅有許多矛盾與重複,且對個別消費者的需求只能「隔靴搔癢」。

從市場權力的角度觀察,早期製造業的權力最大,負責制定規格、生產產品,流通業、零售業都只是它的下游,但因為後來供過於求,買方市場下流通掛帥,近年則權力進一步轉移到消費者手上,開始出現量身訂做與total solution(整體解決方案)的理想,強調多面性、整合性、動態性、體驗性,利用各種工具和消費者產生連結。

許士軍表示,網路世界下的隨連結,由跨通路行銷到全通路行銷,網路提供了隨連結的基本設施及架構,就如同道路,大數據及AI提供了連接開發機會,如同燃料,演算法和數位技術則提供了行路指南。至此,通路不再掛帥,消費者甚至可以直接參與產品製作。

許士軍認為,生態觀念下的嶄新產業結構突破定型的組織,一切活動都為了精準而動態地滿足個別顧客需求,不同功能的組織、虛實整合、互助互利,不再有孰重孰輕之別,軟體創造效用,實體代表載具,擺脫所有權的羈絆和市場機制的制肘,才能建立供需整合的新型態。

【經濟日報。嚴雅芳(2022.10.05)。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22229/6665201】

連鎖企業品牌故事

潮流探索

推薦刊物